一提龙号机车的建造,人们总会说到英国人金达。参加建造龙号
机车的中国工人都有谁?却从来无人提及到。近年来,笔者在研究龙号机车的过程中,开始搜集和研
究中国工人参与制造龙号机车的信息。经对龙号机车有关资料和照片研究考证,越来越多的资料信息证明 :一位叫孙锦芳的广东珠海左步人、一位开平矿务局早期员工,是和金达共同制造龙号机车的中国人。
关于龙号机车的建造,从现在发现的资料和照片看,此问题已经
比较清楚了。1881 年,开平矿务局的英籍铁路工程师金达亲绘图纸设计,在开平矿务局矿厂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也叫龙号机车。中国火箭号是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白内特夫人命名的,这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可以找到相关文字。而龙号是谁命名的,为什么叫龙号机车却找不到当时的确切文字,只是说,参与建造
龙号机车的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镶
嵌了龙标,后来人们又称中国火箭号为龙号机车。那究竟是谁在机车两侧镶嵌龙标的?现在看来,镶嵌龙标这事已经比较清晰了,中国工人在建造龙号机车的过程中并非是
简单干活的技术工匠,他们发挥了
中国人的智慧,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加上了中国印记。就凭这一点,
我们不能不对开平矿先辈们那颗火
热的中国心肃然起敬。
为何说孙锦芳参与制造了龙号机车,这个中国技术工匠是怎样来到唐山的呢? 2014 年 12 月 8 日,
笔者一行根据开滦博物馆原馆长李
军等提供的有关线索,到孙锦芳的广东珠海故居考察。孙锦芳是广东香山县南朗镇左步村人,当年唐廷枢到唐山建开平煤矿、修筑铁路时期,孙锦芳就分批带了三、四百左步村族亲北上唐山务工,这其中孙姓居多,至今在唐山凤凰山顶上的
1890 年纪念唐廷枢重修双凤山石
碑上可以找到孙锦芳捐献银两的记载,石碑上记载的其它捐献银两者
孙姓也为数不少。当年左步村人来唐山后,在已经征地圈定的唐山矿厂附近聚集而居,后来形成了孙家
大院和矿厂南面“陆家街”两个广
东人居住的街区。关于孙锦芳在开平矿的身份,有回忆资料说孙锦芳
是总机械师,也有说他是开平煤矿
的大包工。尽管现在从开滦档案中
尚未找到孙锦芳的有关记载,但左步村孙锦芳家宏阔的祠堂和考究的
故居却证明了此人从开平矿淘到了
发家的第一桶金。
多亏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
会秘书长杨义先生和孙中山纪念馆
研究员李宁的帮助,我们在左步村顺利地找到了孙燕谋老人,带我们参观了左步村的两个孙家祠堂。在
左步村孙锦芳家祠堂,孙中山纪念
馆研究员李宁陪同我们听耄耋老人孙燕谋详细讲述了孙氏族人与开平煤矿的历史关系。孙燕谋老人是孙
锦芳的族亲,对孙锦芳家的事情一向热心。孙锦芳的孙子居住在广州,回乡祭祖时,孙燕谋老人总是到孙锦芳家祠堂帮忙。后来,孙锦芳的
孙子年纪大了,回乡祭祖行动不便,便将孙锦芳家祠堂大门钥匙交给孙
燕谋,委托他代为照看。孙锦芳的孙子在九十多岁过世后,便是孙燕
谋在左步村张罗着接待孙锦芳的后
人从海内外回乡祭祖,并亲手为他
们打开祠堂大门。孙燕谋老人一口浓浓的老广东话,我们只能听懂
地名和人名,幸亏李宁在一旁做翻译,我们才了解了尘封在这座祠堂
里的有关龙号机车的秘密。孙锦芳
家的祠堂是一座非常考究的建筑,
尽管我们需趟过齐腰高的荒草才能
接近祠堂大门,但祠堂上的砖雕和
门楣还是显露了这个家族经济上的
富裕和在家族中显赫的地位。在村
子的中心位置,是孙氏大宗祠,孙中山、孙眉、孙科等孙氏后人来祭祖时都是到这个祠堂。孙中山和孙
锦芳是族亲,孙中山回左步村祭祖
时,孙锦芳曾参与接待。现在留下来的一张 1912 年孙中山在左步村的合影照片,孙锦芳坐在孙中山左
侧,中间仅隔着宋霭龄一人,这说
明孙锦芳在孙氏家族中地位非同寻
常。孙中山 1894、1912 年到唐山来时,孙锦芳都参与了接待,1894
年还住在孙锦芳建的孙家大院。左
步村孙锦芳家的祠堂在村子的南
面,北面是鸡岭,南面是蝶峰,地势、风水都很讲究。进入祠堂大门,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祠堂立柱上的楹联。上联 :“司矿务以振家声远绍太原彰令望”;下联 :“辟车途而兴国力安居左埗息游踪”。这幅楹联
生动地记载了孙锦芳当年率族亲建矿修路的光辉足迹。孙燕谋老人在
领我们参观祠堂前,先看了左步村
的人文历史纪念馆,里面的展陈有
关于金达和孙锦芳等人修铁路,造
机车的介绍,只是介绍的不太准
确,把 0 号机车的照片当成龙号机车了,在从网络下载的地图上把孙
家庄(孙家大院)的位置指向了陡
河水库东北边的孙家庄。关于孙家庄和孙家大院的考证,我曾在唐山
访问过老广东程关利老人,老作家
长正等十数人,基本确认唐山广东人所居住的孙家庄就是孙家大院。
而北面的孙家庄是玉田人移民过来
的,和这段广东人居住的孙家庄历
史没有任何关系。当我们在祠堂细细考察时,看得出来,孙燕谋老人对金达和龙号机车的故事有着深深
地记忆。当孙燕谋老人向我们指认了孙锦芳曾在孙家祠堂悬挂金达幅画像的位置(在祠堂北大墙的右侧)时,真的令我喜出望外,因为我并没有和他讲任何有关金达和孙锦芳关系的信息,这完全是老人 记忆的讲述。从孙锦芳家祠堂挂金达画像看,这无疑印证了龙号机车
资料中所反映的孙锦芳与金达友谊至深的记载。
孙燕谋老人介绍早些年,孙家族人还看到过孙锦芳家精心保存的一摞用针笔(应该是蘸水钢笔
或钢笔)画的龙号机车草图。孙燕
谋老人回忆的这些和龙号机车有关的生动细节,使我们这些追踪研究 龙号机车的人有理由相信孙锦芳参
与了制造龙号机车。1909 年金达
因与中国铁路公司高层的矛盾,决心辞职回国。孙锦芳与陆云清、施肇祥、陆锡珪(即陆锡贵,第二批
留美幼童,字显臣,归国后改名陆
锡珪,1881 年同其他七名留美幼
童一起分配到开平矿务局工作)林联盛等领衔组织了 59 位金达的
中国好朋友写信签名,真诚地挽留
金达留在中国。在金达执意要走之
际,孙锦芳特为金达回国制作了精
美的龙号机车模型,现在,该模型
在金达英国故居展出。这个龙号机
车模型两侧也镶嵌了龙标,皮特先
生曾给我发过来一张龙号机车模型
铜牌照片,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刻写
着宣统元年(即 1909 年)中国唐
山制造厂孙锦芳制造字样。据此,
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当年在龙号机车两侧镶嵌龙标的中国工人里有孙
锦芳。皮特先生在《关内外铁路》
一书中说 :“1881 年 6 月 9 日,这
台自制的名为“中国火箭”号的水
柜式机车在该轨道投入使用,金达
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由于当地的
中国煤矿工人不能完全理解这一众
人皆知的英文名称“火箭”对一台
蒸汽机车的重要意义,很快,他们
便给这个能喷火、噗噗吐烟冒蒸汽
的小怪物起了一个他们更喜爱的名
字——“龙号”。鉴于中国人对这
一名称的喜爱,金达便在机车两侧
的机车英文铭牌旁边加装了一对黄
铜龙饰。”皮特把镶嵌龙标的事给
金达按上了,而且是先有龙名,后
有龙标,这显然不合逻辑。从逻辑
上说不如说是中国工人安装的更可
信,因为毕竟中国人的“龙”情结
更强烈一些。请看下面两段和中国
工人有关的文字介绍 :
在《中国铁路发展史》(1986
年 11 月出版)有如下叙述 :“中
国工人凭当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
达(C•W•Kinder) 的 几 份 设 计
图纸……试制成功了一台 0―3―
0 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只有
3 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机车
全长 18 英尺 8 英寸。当时任总工
程师的英人薄内(Burnet)的夫
人仿照乔治 • 斯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
汽机车‘火箭号’的名称,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
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
叫做‘龙号’机车”。
在《铁路史话》(1965 年 3 月
出版)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
国工人凭着金达的几份图纸……制
成了一台蒸汽机车,在唐胥铁路上行驶……金达仿照英国乔治 • 斯蒂文森制造的‘火箭号’机车的前例,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
但是中国工人却因机车两侧各刻有一条龙,把它叫做‘龙号’。”
关于孙锦芳参与制造龙号机车的资料,还应该从制造龙号机车的
地点来印证。当年孙锦芳正在开 矿参加矿厂建设,找到龙号机车在
矿厂制造的资料,也可以从旁证来印证。下面的文字是较早报道龙号
机车在开平矿厂制造的资料 :
在 1882 年度(主要记载 1881
年)英国天津领事商务报告中有这
样的记载 :“从矿厂至胥各庄已修成一条单轨的铁路,约长六英里半,
轨距四英尺八英寸半,最大斜度为
百比一。轨系钢轨。在矿厂中已制
成一个火车头。如果中国人不加反
对,即可使用。目前拟先用马在轨
上拉车”。这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它非常明确地指出在矿厂已制成一
个火车头,这个矿厂指的就是唐山矿的机械制修车间。在英国天津领
事商务报告中,还标注了关于开平矿务局的情况是由金达提供的字
样,这样的标注更显示出报告的可
信与权威性。而孙锦芳此时正和来
自广东的 120 名技术工匠在开平矿工作。
关于孙锦芳与龙号机车的研究,笔者从珠海归来之后,向皮特
先生发了一个邮件,介绍了左步村孙锦芳家祠堂的情况和所见所闻。
皮特先生非常兴奋,表示很快就要亲自到那里去考察,并要笔者提供
详细地图和地名。皮特先生在研究龙号机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
的,2013 年他向开滦博物馆捐赠的《中国铁路发展史》(P.H. 肯
特著,1907 年出版于伦敦)、《中
国,在中央王国的游历和调查》(魏
礼森著,1887 年出版于纽约)、《瓜
分中国》(查尔斯 • 贝雷斯福德著
1899 出版于伦敦)等珍贵书籍和杂志里都有关于龙号机车的重要资料。
最为珍贵的是皮特先生介绍了
1886 年美国出版的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在介绍龙号机车时披露了具
体的制造时间,并称它是中国最早的机车。
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参与制
造龙号机车的三位外籍人士 :金达(Claude W. Kinder) ——
总 工 程 师、 布 朗(Robert M.
Brown) —— 秘 书、 史 蒂 文 斯
(James Stevens) ——煤师。
这篇文章还详细介绍了龙号机
车的具体制造日期,这是迄今为止
我们所能看到的最珍贵的资料 :
“直到 1881 年 4 月,清政府才勉强同意修建一条从胥各庄到矿地
的铁路。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允许
火车行驶必须由骡马拉车在铁路上
进行运输,所以该铁路也被称为“马车铁路”。
与此同时,在清政府的默许下,
工程师们用废旧的零部件在厂房里
秘密地修建了一台蒸汽机车,而该
机车的用途即使是对制造机车的工
人也是保密的,是因为如果清政府
了解到这件事情,就会强制停止该
工作。
在 1881 年 3 月 24 日,工程师
们用 20 磅重的蒸汽对该机车进行
测试,测试结果很好。但在 4月 7日,
总办下令停止所有与机车相关的工
作,所有看到过火车运行的人都对
此感到可惜和遗憾。
5 月 5 日该机车被闲置停放在车棚下,但在 5 月 21 日,所有与
机车铁路相关的工作又重新开始
了。
最后,在工厂里缺少工具和设
备的情况下,工程师们克服种种困难用很简单的方法制成了机车,
在乔治 • 斯蒂芬森诞生一百周年之
际在矿场首次运行,因此白内特夫
人将其命名为“中国火箭号”(白
内特之后成为该矿的总工程师),
为此还开了香槟庆祝。
在 1881 年 11 月 8 日 , 火箭号机车第一次在铁路上运行,载着两
车厢兴奋的清朝官员前往第一座铁路桥,该桥距工厂大约有 4 英里。
(笔者注 :这是第一次开通运行的情况,铁路只通到王家河桥。1882
年 2 月 26 日,唐胥铁路全线建成,
举行了正式通车仪式。这篇文章也
明白无误地说明了龙号机车建造地在唐山矿厂,而并非胥各庄修车
厂。胥各庄修车厂是 1882 年后建
立的。)机车返回时的时速是 20 英
里 / 时,从这以后,机车运行的非常好,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运
行超过 12000 英里,它一直工作直
到清政府同意从英国进口机车。
该机车的发动机是用很简单的
方法制作的,主要是为了节省巨额
的费用,尽管它要比性能好的发动
机差很多,但这也足以向中国人展
示机车要比骡马的性能好很多,而
这对于西方国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
证明。”
关于龙号机车研究的资料是越来越多了,把零星的记忆碎片汇总归纳,有时会理出清晰的结论来。
前几年,笔者在媒体上和一些不同观点进行争论,通过不断地举证新发现,现在很少听到有人再说大飞轮机车是最早的了。当时否认龙号
机车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有一
种奇怪的逻辑,认为只有最简陋的 是最早的,进而认为龙号机车
“该车总体设计匀称合理,结构紧凑,部件制造精良,附属设施完善”,
是“由正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生产的定型产品”。这样的结论出自对
开平矿务局历史不了解的作者文章里,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作者低估了金达的能力,金达父子是在日本
工作多年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金
达设计制造的龙号机车是要承担在唐胥铁路上往返运输使命的,显然,简陋的大飞轮机车是无法承担
这一任务的。另外,作者也不了解
当时开平矿务局在建设“中国第一
佳矿”的时候,是“师夷之技”的高潮,当时引进的人才、技术、设备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1881年,开平矿务局雇佣的白内特、金达
等 19 名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是唐廷枢创业集团精心选拔的有真才实
学的技术精英,此外,还有 120 名来自广东的技术工匠。而这些来自
广东的技术工匠可是从美国旧金山
(三藩市)矿山里闯荡回国的华工
及其后人(关于这段历史,笔者在
左步村孙氏大宗祠碑记文字里找到
了记述 :本祠初建乃数百位文字辈德高望重者,远涉重洋至三藩市当
矿工,掘出第一桶金当衣锦还乡,
尊祖敬宗之心油然而生……)。安
装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台蒸汽绞车的技术精度不知要高出组装机车
多少倍,且安装顺利,提升运转正
常,来自欧美国家参观的人也纷纷
赞扬,说这里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煤矿媲美。另外,从新发现的照片看,当时开平矿务局在建设时期已经有了机械制修车间,这里的大小机床和其它设备充分展示了开平矿务局的技术实力。以当时开平矿务局所拥有的技术实力,当然,这
种技术实力不仅仅是设备,最重的是已经掌握了机械制修技术的孙锦芳们,一群曾在美国旧金山矿山
闯过天下的中国技术工人,在金达
的指导下修建这样一台机车是正常和可信的。
(文/杨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