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昔开滦

至公无我唐廷枢
更新时间:2025-05-19 点击数:

在开滦百年曲折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是很值得我们怀念、尊敬和学习的,他就是开平煤矿创始人唐廷枢。 

唐廷枢,字建时,号景星,生于 1832 年 5 月 19 日, 卒于 1892 年 10 月 7 日,广东香山县唐家湾人,开平矿务局总办。他是一位买办出身的民族实业家,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实践者、推动者,是中国近代工业开创者和奠基人, 是一位以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的楷模。 

中国近代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唐廷枢立志通过“仿西技、用西人”,创办 实业“自强”“求富”,改变国家忍受屈辱、 任人宰割的历史。在他的经营管理之下,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创造了多个中国 第一,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义,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物质财富。

毛主席说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能够 感动人、激励人和影响人,它是长久而深远的。在北京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 年)是这样 记述的 :开平至胥各庄运煤铁路建成,中国火箭号车头首 次行驶,开平煤矿建成投产。这三项载入史册的大事都是 唐廷枢亲手创办的。唐廷枢在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财富弥足珍贵 , 就是唐廷枢精神。 它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品德操守,一种人格的力量,是唐廷枢所独具的、与众不同的优秀品格。 

他有实业救国的抱负。“上以裕国,下以利民”是唐廷 枢的价值追求。在晚清,李鸿章等洋务派已经看到西方工 业化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决定效仿西方开办洋务。办 洋务“必以分其利权为第一要义”,没有唐廷枢,李鸿章的 强国计划也许还要经历一个更漫长的过程,中国近代工业 的发展历程会大大推迟。当洋务运动从军工产业转入民用 工业阶段时,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是最早的两个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进入民用工业的标志性企业。这两个 企业都是由唐廷枢由开创而兴起的。

轮船招商局的成功创办,使中国洋务风气大开。唐廷 枢放弃怡和洋行总买办的丰厚待遇和体面的工作,受李鸿 章委派,接手了亏损的轮船招商局,从此走上了实业救国 的道路。唐廷枢接手轮船招商局后,通过招商入股,扩展 规模,很快就打开了新局面,接着创办了仁和、济和水险 公司等公司。三年后,兼并了实力雄厚的美商旗昌轮船公 司,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沿海和内地的船 运的垄断。沈葆桢称之为“是真转弱为强 之始”,李鸿章称赞“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 来最得手文字”。

开平煤矿的成功创办,首开中国矿物 利源。洋务运动开始后,蒸汽机普遍使用, 商轮兵舰以及机器制造各局,需要使用大 量煤炭,而当时中国都是土法采煤,产量低, 煤质无法保证,不适应汽机锅炉使用。煤炭能源涉及国家安全,李鸿章提出“中土 仿用洋法开采煤铁,实为近今急务”。在湖 北、安徽办矿没有成效,河北磁州办矿失 败后,李鸿章把希望寄托在他所赏识和信 任的唐廷枢身上。1876 年,唐廷枢奉李鸿章之命,来到唐山勘查煤铁事宜。1881年, 唐山矿建成出煤,保障了北洋水师、江南 制造局、天津机械局、轮船招商局等煤炭 供应,改变了煤炭受外国人挟制的局面。 唐廷枢虽然买办出身,是他所处的时代使 然,也正是有了这段经历,他追求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更迫切 , 意志更坚定。

他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不仅需要有才智,更需要有魄力。唐廷 枢所做的事业“皆为他人所不敢为,亦皆为 中国所从来未为”。在晚清洋务风气未开之时,引进西方技术采煤,是一项高风险的事 情,如果没有一股敢闯敢干的精神是做不到 的。为了能保证这项洋务事业开创成功,唐 廷枢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多次到唐山勘察煤铁矿赋存情况,选择运输路线,筹备开采 事宜。开平煤矿的创办,为洋务运动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在唐山矿建设的同时,开平矿务局修 筑了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在论证煤炭运输问题上,唐廷枢仿照台湾基隆煤矿做法,提出修筑唐胥铁路运煤方案。铁路是洋务派和保守派争论的一个焦点,修铁路不仅有经济风险,更 有政治风险。尽管朝廷尚未批准修筑唐胥铁路,唐廷枢还是开始购地、购买铁路器材,为修筑铁路做准备。不仅如此, 他声明要修筑马拉火车铁路,却秘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 汽机车——“龙号”机车,成为中国创世之举 , 在中国铁 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后,在唐廷枢领导下,开平煤矿创造了多项中国第 一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蒸汽机车修车厂——唐山修车厂, 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创办了中 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随着开平矿务局开新 的煤矿,延展铁路,办医院、学校,成立种植公司、燃气 公司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快速 发展。

他有任事担当的勇气。唐廷枢一生创办或投资的企业 达四十多项,这是他人难以匹敌的。李鸿章在开展洋务事业时,有很多的产业亏损办不下去,不得不转手交给唐廷枢接办。“殚诚从事,竭力襄劳”,这是唐廷枢对李鸿章的 承诺。在唐山开矿确定有把握后,唐廷枢明确表示不管官 办还是商办,都不置身于事外。最初,李鸿章并没有把开 平办矿的事上奏给皇帝,可见,李鸿章敢于这么做,是对 唐廷枢能力的认可和人品的信任。

在筹建开平煤矿上,唐廷枢尽心尽力,事必亲躬。为 了尽快开井出煤,唐廷枢担心上冻之前不确定好井筒位置,会影响第二年春季开工,在来不及等李鸿 章的批示情况下,就亲自到唐山督促开钻、 购地、选定井位,表现出了做事果断,敢 作敢为,敢于担当的气魄。创办初期,开 平煤矿确定招股 120 万两,而实际投资已 达 200 多万两,在当时能够筹集到这么多 资金,除了唐廷枢也许不会有第二人。 

李鸿章修建铁路的计划,一次一次在保守派反对中破灭。为能够修建大沽到天 津的铁路,李鸿章决定采用唐胥铁路向西 延长的办法,把铁路修到大沽、天津。由 于招股原因,把铁路公司与开平煤矿分开, 虽然也委派了总理之人,但李鸿章还是把 这项重任交给了唐廷枢在幕后协助。唐廷 枢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期望,这项浩大工程, 在唐廷枢的支持下,仅仅用两年多时间, 铁路修至天津,唐津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这段历史,在当时报纸、资料上鲜有记载, 足见其不图名、不图利,以国家事业为重。 在修筑唐津铁路的同时,唐廷枢筹备 开凿林西矿、修筑唐山到古冶的铁路,以 便日后铁路修到山海关。然而,唐津铁路 通车不久,发生一起严重火车相撞事故, 李鸿章不得不任命已经“任重事繁”的唐 廷枢为铁路总办 , 加强对铁路的管理。唐廷 枢已经成为李鸿章办洋务离不开的重要助 手。

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志。”凡经商开矿的人,没有不急于求成 的,而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耗费十年之功, 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争取实现。开办煤 矿、铁矿是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事 业,因而筹集资金异常艰难。在建矿初期,资金极度紧张,唐廷枢提出向李鸿章借款 5万两白银,也只借到 3 万两。巨大的投资,连李鸿章都有 些怨言了。即使如此艰难,唐廷枢仍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动员家人和亲朋好友募集资金,甚至“不惜毁家以成就其 事”,渡难关。 

然而,就在唐山矿刚刚建成出煤之时,朝廷有官员参 奏,开采煤铁矿离清东陵太近,恐有“泄坤舆磅礴之气”, 请求皇帝立即下旨停止开采。这份奏折引起了很大风波, 唐廷枢上书李鸿章,力陈情由,要求派员来唐山勘察,最 终煤矿保住了,而铁矿却遭到停办,造成了巨大损失。在 遭受巨大打击下,唐廷枢并没有丧失信心,决心集中精力 把开平煤矿办得更好,更出色。

运煤河是开平运煤的重要通道,煤炭通过唐胥铁路运到胥各庄后,由运煤河用小船运到芦台再转运。这条运煤 河受淤泥、枯水影响,冬季封冻得又早,严重制约着煤矿生产。唐廷枢不得不继续筹划修铁路到芦台。这个计划在 1884 年就开始筹划了,然而直到 1886 年才开工建设。其实, 唐廷枢在开挖运煤河时,已经将河边土地购买过来,足见 在当时修建铁路要突破保守观念何其艰难。也正是唐廷枢 的唐胥铁路延长计划,实现了李鸿章把铁路从芦台修到大 沽,从大沽修到天津的愿望。李鸿章对唐廷枢的评价 :“事 极繁难,百折不回,忠信正直,实为中国商务难得之才。”

他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办洋 务初期,唐廷枢不仅“用西人”,而且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西方国家工程建设标准高、质量严, 这样资金投入也很大。唐廷枢能够尊重他 们的设计要求,100 多年前的建筑工程质量, 即使与现在比仍然毫不逊色。修筑唐胥铁 路时,在轨距选择上,唐廷枢从经济方面 考虑主张 762 毫米,而铁路工程师金达从 运输能力方面考虑主张 1435 毫米。那时, 国际上对铁路轨距还没有统一标准。尽管 1435 毫米轨距增加了筑路资金投入,唐廷 枢还是听取了金达建议,这条铁路的轨距 标准成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标准,是 12.7 万 公里铁路的源头。

制度管理是大工业化重要标志。在引 进西方技术人员和设备的同时,唐廷枢学 习西方办矿“立法善”经验,重视企业制 度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开 平矿务局创建之初就制定公司招股章程, 建立了《煤窑规条三十三则》《煤窑专条 六十六则》《煤窑要略十五则》《洋人司事 专条十二则》《煤井规条十二则》等管理制 度,这些制度之全面之细是当时其他企业 无法比的,体现了大工业生产管理之精髓。 “开矿之事必取法乎开平”,为晚清讲求洋 务创办企业树立了典范。 

唐廷枢曾到多个国家考察,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然而,在欧洲的考察, 不仅开阔了眼界,“所见外人商业、船务、 铁路,一意经营,不遗余力,殊深钦佩”, 也深深刺痛了唐廷枢的心。他看到了西方 大工业化的繁荣景象,看到了先进的技术 工艺,看到了火车的快速便捷,看到了中 国观念的保守和迂腐,看到了中国要想自 强求富,必须向西方学习,开办洋务,从 而也坚定了唐廷枢创办洋务的决心和信心。 1982 年英国怡和洋行在纪念 150 周年所发特刊里,对唐廷枢做了这样评价,“

他既爱国,又有世界眼 光。” 他有至公无我的境界。用“正其义,不谋其利”来评 价唐廷枢最恰当不过。唐廷枢一生不图名,不图利,以为 国家自强求富为己任。招商局是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成 了官商争名夺利的场所。中法战争爆发前夕,上海发生经 济危机,招商局也未能幸免,经营陷入举步维艰困境,有 人为争夺招商局控制权,处处设置障碍,造谣诽谤,排挤 唐廷枢。在这种情况下,唐廷枢以大局为重,以股东利益 为重,设法维持,力挽危局,其艰其难可想而知。在局务 纷争处理完毕后,唐廷枢才离开招商局,北上专办开平事 务。在如此境遇下,唐廷枢仍任劳任怨、泰然处之,所表 现的虚怀若谷的品德,非常人所能企及。

利国便民是唐廷枢做事坚守的原则。不管是建矿、修 铁路,还是开办种植公司、修建码头,在征地和租地上, 他都给予对方满意的补偿或租金,从不以有官方背景而强 取豪夺。在修筑唐胥铁路和开挖运煤河时,为不给当地农 民带来麻烦,唐廷枢多次勘察河道和地势,拜访州县官员、 乡绅、地主等,实地了解民情,最后在运河和铁路上修筑 了 10 座便民桥,深受当地百姓赞颂。

在中国的洋人对唐廷枢也是非常敬重和信任的。在处理涉外纠纷时,不管南北洋,是官还是私,遇到困难都会 邀唐廷枢出面协调,事情很快就可以得到公正解决。在唐 廷枢六十大寿之时,在天津的洋人“上自领事,下迄各行商人”准备为唐廷枢祝寿,唐廷枢都予以 推辞了。这些洋人只好请李鸿章出面劝说, 李鸿章亲自安排火车去唐山接唐廷枢来天 津,唐廷枢这才无法推辞。作为一位实业家, 能够得到西方人这样尊重,是十分罕见的。

唐廷枢后半生都在为洋务事业奔走, 然而,在他去世后竟然没有留下家产,葬 礼一些花销也是友人资助的。李鸿章知道 他平日清贫,没有积蓄,在为唐廷枢神位 题主后,嘱咐“不必设筵款待”。“囊橐萧然, 无储蓄以遗子孙”,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有友人在《申报》上撰文追思,称其“惟公负坚忍不拔之志,存至公无我之心,不 畏难,不贪利,用能再蹶再振,卒告成功”, 这是唐廷枢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能够引领时代发展, 能够影响深远的。跨越三个世纪的唐廷枢 精神已经融入开滦人的血脉,是历经 140 多年的开滦基业长青的强大动力。141 年前, 唐廷枢追求实业救国、自强求富、实现民 族振兴的自强梦 ;141 年后的今天,开滦仍在追求举力尽责、实业报国、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是一脉相承的, 是开滦人永远的价值追求。 时代赋予使命,梦想呼唤责任。进入 新时代,在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征途上,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 战,我们要发扬唐廷枢精神,主动担当作为, 勇于开拓创新,用世界眼光看世界,用中国智慧创造未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深深缅怀开平煤矿创始人、中国近代工业先驱唐廷枢先生。

(文/张雨良)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邮 编:063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3039256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