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口城市的发 展通常用四个字来概括:矿、路、港、城。其中的“矿”就是指“开滦煤矿”。“开滦”催生了两座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没有开滦就没有唐山,没有开滦,也不会有秦皇岛港口城市。今天的唐山市,早已经是世界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因开滦煤炭而伴生的钢铁、陶瓷、电力、水泥等工业均在我国北方首屈一指,而在开平煤矿建立之前,那里只是一片蛮荒之地。秦皇岛也是一样,1898年开滦在秦皇岛建港口之前,这里只是惊涛拍岸、木头渔船出没的地方而已。开滦建 港以后,这里迅速成为军、商、渔兼用的港口,解放后发展成为我国十大港口之一,且港口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二。
1898年,开平矿务局(开滦前身)在秦皇岛设立经理处,使该码头逐步成为转运开平煤及本地其他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历经55年,于1953年初秦皇岛港口才与开滦煤矿正式脱钩,由煤炭部转入到交通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隶属过程中,开滦为秦港在观念、管理、建筑等诸多方面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十分清晰的痕迹,如开滦“矿徽”在机头上、车皮上、轮船上、档案中、直至运动员的队服上均有明显的印迹,可以说散布在码头的各个角落。其中最为显著和直观的就是港区的第一条马路上及周围印证了“开滦”给予秦皇岛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和难忘。
昔日的开滦路
秦皇岛开埠建港后,世界各国的船舶纷纷停泊秦皇岛港,忙碌的港口上空飘扬着五颜六色的外国旗子,船上走下金发碧眼的各国船员。为了港口货物的疏运和外国船员的出行服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秦皇岛港建成了港区最早、也是秦皇岛最早的一条水泥马路——开平昌道(由三条组成)。这条路起自南山俱乐部,终点在“三角花园”(现福寿里小区),长约2.5千米。开平昌道成为秦皇岛最早的商业贸易区。民国元年(1912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联合后,成立了开滦矿务总局,开平秦皇岛经理处随之更名为“秦皇岛开滦矿务局”,开平昌道改称为“开滦路”,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开滦路由三条组成,其主干道起自南山俱乐部,终点在“三角花园”,长约2.5千米。同期建成的第二条路称为开平昌支路,由南山招待所至码头卡口,全长0.5千米。第三条路建于1913年,路面全用缸砖铺成的所谓“缸砖路”,起点在南栈房(今一货区),终点在劳工里北边高道口,全长1807.4米。道南最早的三条路数缸砖路最为高级,该路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三合土”(即石灰、炉灰、黄土),上层是当时开滦煤矿在唐山生产的约 22×10×10 厘米的缸砖,上面刻有“KMA”(即开滦矿务局的英文缩写)字样,施工砌建时每块砖缝都浇注柏油,坚固亮丽,完全是欧式气派。开滦路分南中、北三段。南段自南山俱乐部至原海员俱乐部路口 ;中段自原海员俱乐部路口至开滦广场南侧 ;北段自开滦广场南侧至劳工里北边高道口。南段的山上路段亦称“南山街”,相继建有秦皇岛海关、中国邮局、中国警察 所和开滦秦皇岛南山饭店、开滦秦皇岛高级员司俱乐部、开平秦皇岛经理处营业部及特等住宅,同时,日本人建立了松昌、三菱洋行,后改为开滦经理处办公楼;南段的山下路段因直通港口,也称“通港路”,道路北侧建有开滦矿务局港口车务处办公楼及开滦路港口火车站,不远处还有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等。道路两旁广植洋槐并建有为轮船和船员服务的各种商行门市和餐馆部门,如开平昌、吉盛兴、新记洋行、宝星饭店等。
开滦秦皇岛南山饭店于1909年建成,因多用于接待外国高级官员,亦称“洋客厅”。当时东、南山上还未有大批植树,在周围光秃秃的环境中使这座建筑十分显眼。南山饭店不但是南山上的早期建筑,也是秦皇岛最早的饭店,是当时接待中外高级官员的唯一场所(现为港口招待所)。1939年9 ,因天津水灾,天津开滦总局撤至秦皇岛,全体员工及家属搭乘“开平”轮抵秦,总局及各处室设在南山俱乐部等处办公,至同年11月中旬才乘船返津。2004年被定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滦秦皇岛高级员司俱乐部于1919年建成,专供高级员司享用。开滦时期,员司分4个等级 :高级员司、高中级员司、中级员司、初级员司。高级员司和高中级员司在高级员司俱乐部活动 ;中级和初级员司在员司俱乐部活动。
该俱乐部位于南山饭店 南部, 典型欧式风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局部西房铁瓦顶,东侧有耳房,木制玻璃门窗,有明廊,阳台呈凹字型。内设舞厅、酒吧、电影厅、台球室、客厅等,外设网球场地、花园及 露天舞池等,建筑面积 1020 平方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原设在东盐务村的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迁此办公。1912年开、滦联合后,继为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的办公用房。民国十五年(1926年),经理处迁至原松昌洋行、三菱洋行办公,该楼改为港务监督和引航办公用房,1988年7月,移交河北海事局。随着中日贸易的增加,民国七年(1918 年),日本三菱洋行、松昌洋行在秦皇岛南山租用开滦土地设办事处,经销开滦煤炭,办理银行业务。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菱、松昌洋行因故相继关闭,将房屋转让给开滦,秦皇岛开滦矿务局迁此办公。现为秦皇岛外理分公司占用。
秦皇岛开滦矿务局车务处办公楼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为港区车站及车务处办公之用,位于开滦路港站院内,欧式风格,为三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258 平方米。1959年为“一条龙”路港协作联合办公室,后改为港口调度室。港口在南山北侧湖河岸边(现老电厂址)搭建港口最早的专修机车的简易车房,英人经理将车房承包给王氏兄弟(王恩元、王恩庭),王家车房因此得名。民国元年,随着机车的不断增加,老车房不堪重负,而且又要建新电厂,因此,王家车房迁至车房处西侧成立开滦路港站。至今,王家车房改为开滦路港站材料库房,车房整体保存较好,尤其是后山墙仍保持原貌。
1928年8月,为满足港口电力机车的运输和玻璃厂扩建用电的需要,动工兴建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亦称南山电厂,位于南山北坡脚下,工程分二期,1931年底竣工,两台发电机总功率2500 千瓦,1932年全年发电量298.8万千瓦时。1953年11月,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整套厂房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华北电业管理局,与道北电厂合并为秦皇岛发电厂。
开滦时期的秦皇岛码头建筑还有不少,上述建筑是主要部分,现均被确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滦路的中段联排住宅,其两侧的建筑大多采用古典柱式。其中以多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为主,多立克柱式分布于该路段的两侧南端,而爱奥尼克柱式则只在东侧中段,但东侧北端亦有接近多立克式的塔司干柱式,其柱头为叠层式顶立在上层。西侧中、北段均为这种与拱券结构结合的柱式建筑。老街墙面上有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东西两组空中雕塑长廊。临街的联排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联排住宅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联排的柱式结构也粗重厚大,颇有些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外国建筑家来此参观后,发出“若城无旧屋,则如人无先祖”的感叹。两侧欧式建筑十分抢眼,外国人在这里设立了英美烟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及德士古栈房、怡和洋行及外栈、招商局、电报局、银行等。
北段主要包括英寿里(即三角花园)、延寿里、福寿里、劳工里和仁和里等“五大里”职工住宅区,以及教堂、商店、理发店等生活设施。1925年,开滦在开滦路北段,原仁和里和开滦路之间有长约120 米,宽60米的平坦场地,建成“开滦广场”。开滦广场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场所,解放后,设篮球场、足球场和单双杠等各种健身设备。从1949年起,作为秦皇岛市大型集会的唯一场所,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纪念大会均在此举行,俨然成为秦皇岛市政治文化中心。每年的十月一日国庆节集会,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会后的大游行蔚为壮观,从广场出发经道南游到道北、口号声从游行队伍中迸发,人们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当家作主人的喜悦。现讲话台(主席台)基本保存完好。20世纪90年代后,改建成街心花园。
由这条横贯港区道路为枢纽向周边扩展,自南向北便形成了东、南山的东山道和沿海岸线向西的海滨路,在东山道相继建起了华工招募站、医院、特等住宅、俱乐部、网球场、高尔夫球场、风雨球场、马厩、跑马场和牛奶房等。在海滨路旁建立了“八国联军”入侵时的营盘和租界地,使之成为“国中之国”。还建成了学校、防疫所、隔离医院、一等住宅等。在开滦路的中段向西建成光明路,沿路建成中外员司的高级住宅和航运部门 ;中段向西建起了大面积的职工住宅、向东建成了可容纳三千名外工住宿的煤场大院,以及杂货堆场、搬运公司和工务里杂工区等。
1916年,京奉(即京沈)铁路南移,形成了道南商埠区和道北街市区,之后铁路在道南建筑机务段、货场和职工住房。1921年,道南又开办了耀华玻璃厂,建筑耀华村等住宅区。柳江和长城煤矿也于道南设小火车站和堆场等。与此同时,道北街市区沿京奉铁路沿线向北,商店、民房鳞次栉比,街市纵横交错。据民国五年《华洋贸易关册·秦皇岛口岸报告》载,当时秦皇岛街市出现各类商店总数已达 244家,使秦皇岛出现了城市化的雏形,形成了“以港兴市”局面。
以开滦路为主干道的公路网是港口陆路疏港的主要通道。在京奉铁路改线之前,港口的许多货物就是通过铁路或开滦路,将其运进运出汤河车站的。京奉铁路南移后,占港口杂货的一定比例也是通过开滦路陆路运输的。道路的两侧还建有港口的许多重要机构和厂房,如劳工处、材料处、工程司、机器厂、电灯房、港区车站、机车房、磅房、水塔等。
开滦路有关昔日的辉煌,也承载着许多屈辱和抗争,它是港口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平台和载体。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1904-1906 年,契约华工登船;1941年,日本军管理;1946 年,美蒋军队登陆。1919年,港口职工“五四”大游行;1922年,港口职工参加第一次五矿同盟大罢工 ;1946 年底,港口与耀华万人反美大示威;1949年10月2日全市人民第一个国庆节、1952 年政府代管港口的庆祝活动。还有历年端午节“逛码头”的民俗活动,都发生在这条道路上。开滦路是港口历史的见证者。
今天的开滦路
开滦路这条经历了四十余载的道路,在建国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南段 24 米高的老水塔于上世纪 70 年代拆除,南道口处建起了立交桥,使上下山和进出港的道路畅通无阻。最近,又在该桥之上架起了一条新的自杂货泊位至东港路的全封闭立交桥,使港口的杂货疏运增加了新的通道。在老立交桥北端的开滦港站,高大的内燃机车房代替了破旧的老蒸汽机车房。对面的外国营盘早已荡然无存,建起了港口的库房、堆场、电力公司和水暖公司大楼。现代化的机修厂房与所在地拔地而起的物资中心大楼相邻,恍惚还能找出一些原机器房和材料库的影子。老海员俱乐部于上世纪60年代改做港口工会的办公地点。随着船供机构的不断改革完善,吉盛兴、开平昌、新记、宝星相业等都已拆除或他用,唯有宝星饭店仍勉强经营,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北段的变化今非昔比,“五大里”已成为历史的名词,“三角花园”不复存在,现只形成了“仁和里”和“福寿里”两个小区,尤其是“福寿里小区”显得蔚为壮观,沿街一侧倒是形成了一批新颖的门市。“开滦广场”改街心花园后现已显得十分不景气,遗憾的是这里却长期被一些所谓“秦皇岛通”误传为是“三角花 园”;广场对面的老教堂已变成了理发店。上世纪70年代初,三货区建起了职工住宅,1976年的大地震使该处房屋质量大大下降;靠近的德士古油库成为通勤汽车队,旁边建起了港口退休职工之家。
中段的变化最小,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因玻璃改陆路运输,耀华租用港口的铁路专用线因阻隔道路而被拆除。这里原是最能代表开滦路形象的路段,尤其是两侧的欧式建筑使该段别具一格,而如今这里除邮局、银行和消防外,其两侧建筑的用途已变得杂乱无章,或餐馆、或商店、或酒吧、或美发、或出租,不但污染环境,而且还侵街占道,使这里的道路十分拥堵。
开滦路的建成拉动了秦皇岛的发展,解放前乃至建国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以开滦路为中心的道南一直是秦皇岛的城市中心,以这条横贯港区的道路为枢纽,又相继建成了东山街、海滨路和光明路等,构成了公路网,道南区逐渐向周边衍展繁华,秦皇岛的历史开始以开滦路为大舞台接替上演,而且愈发多姿多彩起来。开滦路承载了秦皇岛历史的百余年风雨。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是秦皇岛最繁华的商业街开滦路,于“文革”后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华,街道建筑日渐老化,店铺几乎成为民居,但由于开滦路保存尚算完整,仍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誉为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筑年鉴”。
(文/王庆普)
|